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师生党员对金融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金融与经济学院党总支组织师生党员走进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穿越千年货币史,读懂金融赤子心”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金融力量,筑牢金融报国的初心使命。

图1 金融与经济学院教师党支部

图2 金融与经济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

图3 金融与经济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也是文明进程的缩影。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党员沿着货币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先秦时期的贝币、秦汉的半两钱、唐宋时期的飞钱与交子,到明清的银锭、近现代的纸币,再到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货币,一部浓缩的中华货币史在眼前徐徐展开。每一枚钱币、每一张纸币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清晰勾勒出货币从交换媒介逐步演变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历程。古代精湛的铸币技艺与现代日益先进的防伪技术,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货币稳定背后所承载的国家信用与金融安全责任。

参观过程中,师生党员围绕“货币稳定与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工作者的信用守护责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实物展陈与理论知识,深入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大家认识到,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流动与配置,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每一段货币历史的背后,都是一代代金融人坚守诚信、勇于创新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新时代金融学子勇担使命,守护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

此次活动是金融与经济学院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党建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学院始终坚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体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化对金融本质的理解,增强对国家金融事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参观结束后,师生党员纷纷表示,此次学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溯源,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初心的重塑。大家将始终牢记“金融为民”的根本宗旨,从货币发展的历史规律中汲取智慧,锤炼专业本领,恪守诚信底线,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报国”的赤子之心,为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文字:金融与经济学院 胡宗康 江忆南
图片:金融与经济学院 刘颖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478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478号